「气球村」的演变:饲养建筑的「盒子村」
——东北辽宁锦州乡村住宅“空间与社会行为”
空间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近代的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空间却进化较慢,社会和空间的新陈代谢不同步不平衡进而出现诸多问题。如何让空间本身与社会生活方式同步平衡发展是研究的目的。
从空间结构简单的农村开始,考察农村的社会生活方式与空间关系,发现其空间构成与社会合理性的本质,以及对当下空间规划中基于社会层面考量的启发。
之前研究女儿河村,阐述了村庄的基本模式,社会生活关系与空间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自然生态的村庄模式也在发生改变,这里将介绍一个”饲养建筑“的村庄温家屯,即”盒子村“的形成。
首先回顾女儿河村的空间发展,以便于对比。
”气球村“女儿河村
首先女儿河村地理位置非常好,北方是大片平整农田,南方是完整的森林水系,拥有通往城市的主干道交通,通往北京的铁路。农田作为生产资源,道路为资源变现提供条件。森林河水作为生活资源,林中可作为墓地,林木作为建材,河流提供渔猎、水源。在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条件上,这种简单的农业化社会生产模式和村庄空间格局匹配得当。
整个村子面积不大,集中在铁路和公路的夹角处。村庄内的道路主要是南北方向,村庄的建筑街道呈”棕榈叶“方式伸展连接形成联排建筑,基本的构成:街道单元,院落单元。联排建筑作为村庄内次级的社区组团,院落单元是这种组团的基本元素。形成了,村庄,社区,院落建筑三个级别空间。
作为家庭的基本构成是院子体系,主要由一座住宅建筑和前后两个院子组成。前院主要是家畜的圈养和少量的蔬菜种植等,后院是大量的蔬菜和一定的粮食作物种植。
前院:
前院由距离建筑较近的灯院和生活服务院子组成,灯院用于存放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生活服务院分为种植区和家畜区。种植区的植被自院门口向建筑高度逐渐降低(如图示中的玉米向生菜等),这样的种植布局让住宅前有更大的可视化空间。家畜区的分布,自院子大门向建筑分别是猪和牛等牲畜,中间是狗的位置,靠近住宅是鸡鸭鹅等。这种布局的方式使猪牛等大型牲口靠近院子外侧,便于清理其粪便。狗处于院子中间具有看家护院的作用,鸡鸭鹅等家禽类产蛋和饲养相对方便。中间的过道通常被搭以葡萄架等,作为夏天乘凉和水果的食用。这种简单的院落布局,形成一个基本的小型生态系统。牲畜的粪便等直接施肥于植被,采摘的蔬菜在鸡鸭鹅等窝前就直接处理,废叶等直接喂养家禽。
住宅:
建筑的构成一般是平分的开间,由三个部分组成:两端的两间居室和中间的过厅,过厅也称外屋,在建筑上担当大部分的功能:厨房,起居室,通廊,储存空间。由于北方的气候寒冷,建筑的北部一般具有两个仓库,作为粮食的储存,同时隔绝北方的冷空气(图中左北右南)。由于北方的厨房使用的是作物的秸秆,容易发生火灾,秸秆存放在院子外面。炕和灶台相连接的,煮饭的灶台烟道呈S型盘踞在炕的内部为炕加温,烟囱的开口方向与季节的风向有关。
后院:
后院种植为主,由于北方天气寒冷,冬天会对北面的门进行封门,不开启使用。北部的院子处于搁置。
简单的布局让人们生活在这里可以几乎不产生垃圾。蔬菜,蛋肉都能够满足,也有部分的住户会根据院子的大小进行地窖的挖掘,以便于储存食物。厕所设置在院子之外,粪便等最终会通过粪车收集,运往北部的农田。下图女儿河村建筑院落生活系统图解。
「生活方式和社会习惯决定空间的形态和具体的表现,设计师只有掌握对社会性的合理认知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空间的塑造」
女儿河村模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考验不断优化。最终整个村庄就成为一个良好的“有机体”,村子中基本每户人家都具有自己的菜园,这些菜园组合成村子就成为一个庞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每户人家都基本有狗作为看家护院,整个村子就是几百甚至几千条狗,同时鸡鸭等家禽也密布其中。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整个村子就是将集中的生产分散到各个家庭之中,同时保持整体的联系。这种生态自然的村庄是因为社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提取了自然的生态元素,同时保留着这些元素之间的联系性和体系。相对一般的生态规划往往是提出生态元素后却没有构建这些生态元素的关系。这形成即使去掉村庄中的建筑和院子的约束,村子仍旧是完整的生态系统。
为了能够更直接的表现村庄的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我制作了一张村子的局部放大影像图,我试图回忆村子中存在的生活方式和现象,并将它们在图中标识出来。给读者最真实的感受。由此,我的工作题目取名为气球村。这种生活方式与空间的组合在当时的阶段是合理的优秀的。(此影像图在微信上不能完整的展示,它将在具体的展览中清晰的展现)
然而随着发展,这种模式的村庄正在被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打破,甚至开始发生变异。
「社会需求小,空间系统承载的压力就小,部分的空间承担部分的空间属性。这就是我提到的空间属性的问题,一个空间上的功能是由拥有这个空间的社会决定,社会对这个空间有多少种需求这个空间就有多少个属性,功能越少,空间属性就越少,本身的承载力就越小。想反,社会对某一个空间需求越多,空间的属性就越多,一旦社会不能做到需求的协调和统一,空间属性的问题就会叠加反映出来」
“盒子村”温家屯
如果是女儿河村是美好的“气球村”,温家屯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的空间变异。在这个村子里,原本的院落体系和村庄结构完全被打乱。
这是一张锦州市太河区的局部地图,其中黄色的部分是前文所说的女儿河村范围,粉色的部分则是温家屯的范围,蓝色是现在的城市发展范围。从三者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的发展从右向左(从东向西),温家屯所处的位置正是城市发展的迹线前沿。
地理位置上,温家屯的位置东西北方是蔬菜大棚,南方是水系(与女儿河同水系)。地理空间上它甚至比女儿河村的位置还要优越。村庄的面积大小也与女儿河村的大小较为相似。然而随着社会生方式的变化,温家屯却以这种方式适应。
从图中可以发现,整个村子存在大量的蓝色屋顶,而且基本上已经无法辨别它的原有建筑和院落的体系。通过09年的卫星图和近期的卫星图可以看出,在原有村子的基础上,大量的建筑被建造出来。
村庄空间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从前面女儿河村的研究中就可以发现端倪。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不再需要院子种植蔬菜和作物,大部分院子空间首先被偏房建筑取代,并且随着农村生活的富裕,汽车成为很多人的交通工具,很多院子也变成了停车场。但是单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让温家屯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这里要考虑温家屯东面的房地产开发。由于房地产的开发,周边的地价提升很高,而面对拆迁补偿,整个村子开始动起了脑筋。由于拆迁补偿仅仅会补偿具有屋顶的建筑空间,院落空间不会计算在内,为了能够拿到更多的拆迁补偿款。整个村子开始疯狂建造,而建造的目的就是被拆除,这也导致这些被建造出的附加空间采用了最低廉的工业厂房建筑屋顶,这也就是前文看到的,整个村子是蓝色红色的原因。
经济发展使村子丧失了理智,原有的美好的村庄系统被完全消费殆尽,而新的村子不但可能不会靠增加建筑面积拿到更多的拆迁款,甚至可能会以棚户区,或者违章建筑的方式拆除。同时由于没有节制的建造,造成建筑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这种影响也最终会涉及到女儿村,也许有一天它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气球村”也许也会变成”盒子村“最后被拆除殆尽。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让空间来不及思考就被改造。和女儿河村相比,温家屯的建筑扩建在我看来就是像是被“饲养“的建筑,待到合适的时机,就可以拆掉卖钱。面对社会大趋势的发展设计本身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种方式能够让空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变迁同步,二者不再是脱离的。是女儿河的自然体系提取,还是温家屯的毁灭性更新,PROCES下期带来系统和详细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