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nificent . Chicago . 大画幅艺术感悟建筑“慢”节奏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ec2dce6559474c410b2963f6b7433351.jpg

《Magnificent》是26岁年轻建筑设计师许键的第一场个人黑白胶片建筑摄影展览,于美国东部时间2016年6月22日在纽约曼哈顿开展。整个展览共展出了26张精心拍摄和制作的黑白胶片,展览吸引到著名摄影师Peter O’Loghlen来亲临现场,并且为此次展览加持写序言。许键运用大画幅黑白胶片影像记录下他在芝加哥的学习和生活时光,也以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场景和都会角度来表达他对现代城市的理解。他希望每一个能够现场亲临观赏他作品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胶片摄影不同于数码照片的质感和对光影细节的处理,也希望通过胶片摄影让现代社会的建筑人都能够静下心来抛开浮躁,细细品味建筑,放慢脚步去思考设计。

许键,出生成长于中国,求学于美国芝加哥,工作于纽约曼哈顿。从小学习中国水墨画和书法,于2002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大师楼传兴老先生收为得意门生,随后又进入世界顶级美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主修建筑,辅修摄影,跟随美国黑白胶片摄影师Lewis Toby学习大画幅影像艺术,并且在2013年连续两年荣获普利策家族颁发的国际学生奖学金,目前成为在纽约成功举办个人摄影展的中国最年轻建筑设计师。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a686f163cdf170003d7c5d53f17b6cfb.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eaaacb52bc307333a56093652a59e9a9.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132806bc9b2641253d02d478759299f3.jpg

展览推荐人Peter O’Loghlen, 并为此展览Magnificent写序言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99c3831e418dba6f04896f718ed75408.jpg

      

In this ever expanding digital world there will always be a special place for those with the skillset to master film photography, in particular large format film photography. I have had the pleasure of being exposed to the exceptional work of Jian XU. Along with mastering the technicalities of large format photography Jian is equipped with an excellent eye for subject and composition selection, which is enhanced by his training as an architect. This is readily evident in his amazing selections for this exhibit.  

Peter O’Loghlen

人类对于摩天大楼的梦想可以一直追溯到《圣经.创世纪》,在摩西时代(约公元前1446年),当时的人们认为上帝没有权利选择高处,而把低处留给人类,于是便联合起来要建立一座高塔,塔顶通天,并且在最顶端建立一座雕像,手持利剑,并摆出向上帝宣战的样子。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变乱了人类的口音,是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人类因此停工,各散东西,通天塔项目宣告失败。然而人类并没有停下追求高度的脚步,芝加哥就是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散发着最经典气质的城市之一,作为现代摩天大楼的发源地,细密绵长的天际线成为了芝加哥人的自信典范,玉宇凌空又风起苍穹。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71867d2706f1197e62bbe1757f83b6ea.jpg

Chicago 芝加哥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b23d48c5a52e021c241942569528ba56.jpg

Skyline of Golden Coast Neighborhood in Chicago 芝加哥黄金海岸居住区天际线

大画幅相机的发明源自于200年前的银版法拍摄术,天才创始人达盖尔Louis Daguerre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辛苦研究出来的胜利果实却被一个叫迈步里奇的家伙在1867年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改良并且成功展示出来,结果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然后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数码相机凭借便携性直接打败了大画幅的市场,逐渐占据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人们不再是每一张照片都需要精心构图布景和取光测距离,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工作室开满大街小巷,并自诩某某摄影师。大画幅仿佛在渐渐的被遗忘,不过也好像从来没有进入过主流的公众视野被大众所偏爱,然后如今它渐渐地却又被职业摄影师重燃旧爱,或许只有用过大画幅相机的摄影师们才能深深体会到它的特殊性能;也许操作的难度让其对一般的摄影师望而却步,但对于那些希望得到真正高品质照片的人必须要作出诀择:是逃避麻烦,牺牲质量;还是克服操作上的难度,创造不同凡响的影像。而事实结果总能证明,大画幅总是有其独特的魅力,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被它惊艳。

想判断一个摄影师牛不牛,就给他一台胶片相机吧。大画幅相机的拍摄过程牺牲了数量,却换来了质量;避免了盲从,得到了思考;抛开了烦躁,增添了几分平心定气。虽然步骤缓慢繁琐,但是大画幅相机在摄影界里“终生成就奖”一般的地位和艺术家气息还是无法被当今任何数码器械所超越。一张张成功的胶片就像是物理和化学期末测验统统满门的学霸。从打开黑箱子的那一刻起,你就进入了一个物理学世界,任何一个镜头的角度或者是显像玻璃板的高度往往就直接决定了这张照片的成败。构图,取景,色彩平衡,明暗对比都需要你用心亲力亲为;测光曝光,手动对焦,快门控制似乎都不得有一丝一毫的差别。如果说数码器械是用来记录的话,那大画幅则是拿来创作的,通常一整天拍满5盒film holder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放慢脚步一直都是大画幅的标签,但是它慢得浪漫,慢得精致,慢得有味道。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117fe04cfb1625050e6c95060de51156.jpg

Board of Trade Building on La Salle Avenue 拉塞尔大道及芝加哥期货交易大楼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b24fe45b2b1fcd6b82076c289795e277.jpg

Public Library 芝加哥公共图书馆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8fa21de048b3b98b0ac8264f4af2cd6e.jpg

Chicago L. Train 芝加哥高架铁路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ecad7c2bcf4435f9b946d864ce78c43e.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3fbc09def221394413c33e5e296b38ee.jpg

Saint James Chapel 圣詹姆士教堂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78daa248c6f82354fe16125f1bd2df09.jpg

Citigroup Center 花旗集团中心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dfbdd6d175806646cc3e12982785317d.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05ba853cad303e507cabe82d599b1147.jpg

Millennium Park 千禧公园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2785a093ef75d3b05d78a93f4605e151.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97922041bf03630df14c771fa8c863b1.jpg

Chicago Federal Center 芝加哥联邦中心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49b7abb1da552868a4cbbe13deeb449e.jpg

Ceiling lamp of Chicago Union Station 芝加哥联合火车站吊灯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214b95e57822c1e2da59b32f108307c9.jpg

Lobby Chandelier in Pittsfield Building 彼茨菲尔大厦大厅水晶灯

拍摄城市和建筑一直都是许键的梦想。如果说芝加哥是世界上摩天大楼规划最经典的城市,那么上海则是摩天大楼建设最快的城市。回归到一个建筑师的身份,入圈十年,他在也算是用镜头记录了中国建筑业兴起和转型的一幕幕片段。年轻一代的建筑人在行业最火热的时间踏进了这个“快消”世界,满怀着“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豪情跃跃欲试,但却在建筑业转型期踏上了工作岗位;曾满怀着将来定会“一览众山小”的远大抱负在纸上谈兵,一腔热血却又逃避不了目前的种种现状。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中国在2001-2010年的短短十年间,平均每1.5天就建造出一栋13层的塔楼来。不敢说建筑师一个人的力量对整个行业甚至是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影响,但回到初衷上还是希望每一个建筑人都能够放慢脚步,静心琢磨建筑本质问题,从自身的城市和发展问题出发,悉心思考且慢慢研究出真正的中国式设计。千百年来,已有很多优秀的前辈在这条路上寻求出诸多方法,但由于路途太遥远,建筑师又满是劳绩,咱们还需继续诗意地寻找出安居大地之上的更多方法。

-Magnificent展览现场访谈-

1.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

最开始接触摄影是高中的时候帮一个服装品牌拍了一组服装广告,然后摄影师把我178的个子拍成了188的身高,从此就觉得自己走上了“照骗”这条不归路。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f51b7803a798ef4208f254cbea15fdab.jpg

2.为什么会选择玩胶片?

第一次接触胶片摄影是到芝加哥念书之后,在学校里有幸选修了一学期的large format课程,老师是美国黑白胶片摄影师Lewis Toby, 在上第一节的时候他就问我们为什么来学大画幅,其他同学都滔滔不绝的说了自己对胶片摄影的看法。而问到我的时候,我很直接的说从来没有接触过胶片,只是纯粹觉得这种相机长得好看,拿它拍照一定特别酷 。不出意料,拿起相机后便爱不释手,构图角度、测光、手动对焦和快门都和自己以前用的相机完全不一样。不知不觉中也被胶片的魅力吸引的一发不可收拾。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c5b78d93810e9caba381440ef818dec2.jpg

3.要办摄影展的初衷是什么?

办个人摄影展这件事一开始好像有点可望而不可及,总觉得那得够牛逼才有这个资格办,平时也只是拍了玩玩而已。可冥冥之中总是感觉心里有一个摄影展的梦,不为别的,只为了趁年轻,做一点以后拿出手的事儿。而现实生活却总是以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其一直被抛在脑后,缺少了一股承认自己水平的力。直到有一天偶然遇见了摄影师Peter O’Loghlen,有幸给他看了我的一些作品,给了宝贵的建议,让我把所有的胶片印出来,装裱得越大效果越好,于是才有了这个展览的萌芽。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ff027a29d76b1fb764118d0c71f5b16c.jpg

4.这个展览为什么会叫做Magnificent?

首先是因为之前居住在芝加哥,这座城市被称之为“建筑博物馆”,这个系列所有的照片也都是选取了芝加哥最标志性的建筑和都市场景。芝加哥有一条非常著名的Michigan Avenue,又名Magnificent Mile(华丽一英里),于是我就把这一个系列的作品命名为Magnificent。另外这个单词我觉得是全世界最符合大画幅气质的一个单词,一个充满着魔力的词,把自己心中对于胶片独特的气质发挥得最淋漓精致的一个单词。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c5611f0c70ef7ed169e1aa9ab285b373.jpg

5.对芝加哥的印象是什么?

对芝加哥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冷。全年平均气温不到10度的城市对一个江南地带长大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大冬天如果把蔬菜放在窗台上会比放在冰箱里的保鲜时间更长。虽然极度寒冷,可是他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了这里。这座城市见证了我的成长,也冻住了一段美好的青春回忆。对一个学建筑出身的人来说,生活在芝加哥的确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建筑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这里收集了全世界最著名大师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你所居住的公寓楼说不定就出自某个建筑大师的手笔 。比如我们的教学楼就是建筑界泰斗Louis Sullivan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作Sullivan Center,美术馆新馆就是高技派大师Renzo Piano设计的Modern Wing。在这里你随处都可以看见Mies Van de Rohde的傲慢与不屑,你也可以随手翻阅到关于Frank Lloyd Wright的撩妹风流往事。只要你悉心留意这个城市的种种细节,你会发现每一个不经意的场景都能够轻而易举的打动到你。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c351a9d1781baa73ba5a54c0fd28c144.jpg

6.既然这个展览是关于芝加哥那为什么会在纽约开展?

如果说芝加哥是全世界最美大都会的话,那纽约就是全世界最让人兴奋的城市。或许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美国梦”这件事不像老一辈那么执着和迷恋,但我们是以一个更广阔的多角度眼光在看待纽约这个城市。在这里流行一句话“如果你能够让纽约知道你的名字,那么全世界都将知道你,因为这里是纽约。”虽然这句话有股浓浓的鸡汤味儿,但对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能够被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192b9afec62cdfdaca1705758483298e.jpg

 

7.建筑师和摄影师拍出来的建筑有什么不同?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建筑师玩的是空间,摄影师玩的表达。对于建筑的理解,建筑师更偏向于空间体验,这需要连贯性和整体性把控;而摄影师的重点则在于瞬间的捕捉,这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美的能力。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3a62930bad11941c6cc32e1cf769e59a.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639a1164cd886c87cb514043ed4d7a46.jpg

 特别感谢

展览推荐人: Peter O’Loghlen

策展人: Kai Wu

Nick Tsang 

工作联系:jxu6@saic.edu